清咸丰年间,豫西三川镇有个人叫吴龙,幼读私塾,十六岁为儒童。
当地有个风俗,殷富之家,轮流当社,三川的火神社极盛,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为火神爷摆供、挂匾,还要舞狮唱戏,大闹一番,看谁办得最排场,最体面。如果谁办砸了,不能往下移交,第二年还得办。
这年轮着吴家当社,年里老早就做了准备,只是匾额上的字还没人写。往年都是请镇上二里外的段大先儿写的,他是方圆左近惟一的一位老拔贡,一手柳体字无可挑剔,但就是架子大了些,不好请。这天吴龙的父亲把吴龙叫到跟前说:“你有文化,会说话,带上贴子,再买一封点心,去把段大先儿请来写匾。”说罢吴龙就去到了段大先儿家,看见段大先儿坐在太师椅上,喝着盖碗茶、捧着水烟袋。烟瘾过足了,才睁眼看了请贴,问道 :“你家大人呢?”吴龙答道:“家父因事不能脱身,让小侄代请老伯命驾。”段大先儿看了看桌上的请贴和两包麻片,很不满意地又问:“牲口呢?”吴龙愣住了,面红耳赤地说:“这……离街不远。老伯能否屈尊?”“怎么?让老朽步行!”段大先儿忽然站起,指着吴龙说道:“为火神爷写匾,一字值千金,哪能那么容易,哼!成何体统!”拿起请贴,撕了个粉碎。“送客!”吴龙无奈,噙着眼泪走了。
吴龙回到家里,向父亲诉说了一遍,父亲也无良策。吴龙一气之下,向父亲提出:“这匾我写了!”父亲瞪大眼睛说:“这是给火神爷写匾,非同儿戏,真不行,再备厚礼,牵上大马,我亲自去请段大先生了。”吴龙也是一个倔强的脾气,他挡住父亲不让去,又说:“这匾,我一定要写!”说罢就去火神庙看了原来匾上的字样,回到家里,饱蘸朱笔,挥毫写上“位居离宫”四个大字。
正月十四日,安神、摆供,挂匾开始了,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当人们的目光盯住匾上的字时,只见起明发亮,金光闪闪,个个都拍手称赞。但这匾上的字是谁写的,却无人知道。第二天正月十五,老拔贡段大先儿没安好心,说是到火神庙去看戏,实际是去看匾,到了火神庙,他没心看戏,直奔火神庙门前。谁知他早有准备,段家户限大,他一开腔,子孙门生集中了二三十人,不论分说,先将匾额取下,他用拐杖捣着匾上的字说道:“这是哪家小子写的?点不是点,钩不是钩,狗扒礤!蔑视神灵,给我砸了!”一时间,匾被砸了个稀巴烂。
这一年吴家当社未成,交不了“神头”,按照规矩,下年还得补上。这件事把吴龙父亲气得老病复发,一命呜呼,多年的积蓄成了空。吴龙为了争这口气,决心下年把“神头”当成,但又不愿去请段大先儿写匾,一气之下,发奋努力,泼墨练字,终有成就。一年后,吴龙的字大有长进。到了正月十四这一天,吴龙的字又挂在了火神庙大殿前。这一年正月十五,老拔贡又去火神庙看匾,只见新写的“居南宫”匾额,远看似花,近看是字,飘若游云,矫若惊龙,点划俯仰,爽爽有神。段老先生不禁失声称赞:“吴龙匾,吴龙匾,好!好!”转身走出庙去。
从此,“吴龙匾”在三川镇一带传开了,前去请吴龙写匾、题字者络绎不绝。至今三川街还有人珍藏着吴龙书写的“竹苞松茂”、“和气致祥”、“宴子高风”、“纳春风”、“云山江水”等书法匾额。
搜集地点:三川镇
讲述:王占柱
记录:林勃勃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