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看看四位大人物对色对欲是怎么描述的 色不色间求吾色

来源:原创 发布:春玉 17

释迦牟尼:无欲则刚

所谓“众生重果,菩萨重因”,事情发生后,你处理的多么得当,多么完美,也不如在事情的萌芽阶段就作出或抑或扬的决断来得高明。好色显然是迷于外相,丧失了本我,所以在源头上就该破除对色的痴恋,做到心地澄静,无“色”可好。

任凭天气如何炎热,日头如何毒辣,我佛释迦牟尼也从不在一棵树下乘凉超过三天,以免日久生情,坠入六道轮回。

结论:有的最高境界就是无,色的最高境界就是空。


老子:色不色间求吾色

老子强调“知雄守雌”,“以柔克刚”,“不为天下先”,认为任何事情做的太过分了也就离完蛋不远了。老子从不刻意的去反对什么,也从来没有执着的追求过什么,任其自然而已。说他好色,他还真没有痴迷;说他不好色,他又有对色的向往。游离于色与不色之间,即可超脱色的束缚,事情原来就这么简单。无可无不可,率性自然,便是真知。

孔子:好色的中庸之道

“吾未闻好德如好色者也。”好德的动源在社会伦理,好色的动源在自然本能,人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孔子不偏不倚,无意于偏废某一端。叫孔子感伤的是人们肆无忌惮的发泄着肉欲,而不注重礼义教化,打破了本该有的灵肉平衡。孔子还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讲的是理性认知,“好”指的是感性印象,只有将二者完美地中和成“乐”,才能达到乐在其中,陶然忘物的境界。发乎情,合乎礼,才不至于亵渎了那份真爱。

那西赛斯:自恋

那西赛斯,古希腊的一位英俊王子,据说他爱上了小溪里自己的影子,不屑于美丽多情的少女的爱慕。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恋”和“他人恋”成反比。人的力比是一定的,投注到他人的能量少一些,投注到自身的能量当然就会多一些。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