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水平的 “会来事”:从 “溜须拍马” 典故看高情商表达的智慧

来源:原创
发布/作者:杨佩芳
2025-10-09
热度:5
哲悟

抖音作者 “暗巷追光者” 在其题为《别小看 “会来事”,有水平的表达才是真本事》的视频中,以 “溜须拍马” 这一常见俗语为切入点,通过拆解典故、对比案例,生动阐释了 “有文化的表达” 与 “生硬讨好” 的天壤之别,让观众在趣味故事中读懂高情商沟通的底层逻辑 —— 即便是 “讨好”,也需有底蕴、懂分寸,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一、“溜须拍马”:两个典故,一段古今对照

我们常将 “溜须拍马” 用作贬义,却鲜少知晓其背后源自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场景,二者最终因 “讨好” 的核心含义被捆绑,成为 “奉承” 的代名词。

1. “溜须”:北宋官场的一场尴尬讨好

“溜须” 的典故要追溯至北宋宋真宗时期,主角是副宰相丁渭与正宰相寇准(即民间熟知的 “寇老西”)。

丁渭擅长察言观色,为了讨好上司,不仅对宋真宗逢迎献媚,对顶头上司寇准也百般示好。一次两人共进工作餐时,寇准因胡须较长,饭粒不慎粘在须上。丁渭见状,立刻凑上前,假装轻捋寇准的胡须,顺势拂去饭粒,还不忘夸赞:“您这胡子太漂亮了,保养得如此之好,真让人羡慕!”

要知道,在封建社会,“面白多须” 是美男子的标准,夸胡须堪比如今夸颜值。但寇准为人通透,一眼识破其讨好之意,笑着讽刺道:“你好歹也是个宰相,世间竟有替人‘溜须’的宰相?” 此后,“溜须宰相” 成了丁渭的绰号,“溜须” 也成了 “刻意讨好” 的代名词。

2. “拍马”:北方游牧民族的礼节变味

“拍马” 的起源则更具生活气息,最初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友好礼节 —— 古人骑马出行,亲友、熟人见面时,会从马上翻身下来,顺手拍拍对方马的屁股,笑着说 “好马好马”,如同如今见面问 “吃了吗”“最近好吗”,是纯粹的寒暄。

但时间久了,即便对方的马瘦弱不堪,人们出于礼貌仍会说 “好马”,这种 “违心称赞” 传到中原后,逐渐被赋予 “奉承” 的含义。后来人们便用 “拍马屁” 形容 “睁眼说瞎话式讨好”,与 “溜须” 同义,最终合并为 “溜须拍马”。

二、有文化的 “讨好”:青史留名的智慧

视频中提到,“老祖宗的拍马屁是有讲究的”—— 有文化的讨好,不仅不会让人反感,甚至能凭此获得认可、流传千古。宋朝词人张才翁,便是凭借 “有水平的马屁” 改变命运的典型。

张才翁在临邛任职时,因性格放荡不羁,被刻板刚直的上司郡守张公祥厌恶,始终处于 “边缘人” 状态。他深知张公祥虽严肃,却偏爱风雅,便想从 “诗词” 入手拉近距离。

一次,张公祥带下属出游设宴,并未邀请张才翁。张才翁提前重金买通负责宴会安排的杨角,嘱咐道:“张大人酒过三巡后定会写诗,你把诗抄给我,必有重谢。”果然,张公祥席间作了一首七律,诗意矫情(大致表达 “不想做官却身不由己,羡慕他人游山玩水”),且文采平平。张才翁拿到诗后,立刻施展才学,将其改编为词牌《雨中花》的长短句 —— 改编后的词不仅保留了张公祥的心声,还大幅提升了意境,水准远超原诗。他迅速将词送到杨角手中,杨角随即安排歌妓演唱。一曲毕,满座皆惊,张公祥也纳闷:“这词明明源自我的诗,却比原作精妙太多!” 得知是张才翁所改后,爱才的张公祥当即视其为 “知音”,对他的态度 180 度转变,从厌恶变为器重。

最终,这首《雨中花》被收录进《全宋词》,张才翁不仅凭此获得前程,还留下 “才子” 之名 —— 这便是 “有文化讨好” 的最高境界:既满足了对方的情感需求,又展现了自身价值,双赢且体面。

三、没文化的 “讨好”:丢命的危险操作

与张才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没文化硬拍” 的悲剧。视频中列举了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的案例,警示 “不懂装懂的讨好,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梁武帝是独眼龙(历史上著名的 “独眼皇帝” 之一),且性格敏感,忌讳他人提及 “眼睛” 相关的话题。一次,他带大臣游湖,烟雨朦胧间,有位大臣想趁机讨好,引用屈原《九歌》中的句子说:“圣上,烟波浩渺,您亲临盛会,可谓‘弟子江西北主’!”

他本想借古籍捧梁武帝 “如天子降临”,却忘了《九歌》中 “弟子江西北主” 的下一句是 “目瞄瞄西愁余”,原意是 “上帝之子降临北岸,我因眼神不好看不清,心中忧愁”。梁武帝一听,当即勃然大怒:“你这是讽刺我独眼!” 随即下令将该大臣推出去斩首。

更讽刺的是,梁武帝此前因妻子徐昭佩 “半面化妆”(调侃他 “瞎一只眼,画半张脸就够了”),直接逼得徐昭佩跳井自杀,还在其死后写 “休书” 送回娘家 —— 如此敏感的君主,遇上 “只知半句典故就乱用” 的大臣,悲剧早已注定。

四、“会来事” 的本质:不是讨好,是分寸与真诚

视频结尾提到,即便是有文化如李白,也曾在 “讨好” 上栽过跟头。李白 34 岁时想求荆州长史韩朝宗引荐,写了《与韩荆州书》,开篇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堪称 “马屁典范”,却在文末暴露意图:“君侯何惜接贤之地,不使我扬眉吐气激昂青云也?”—— 直白索要机会的傲气,让韩朝宗心生反感,最终给了他 “闭门羹”。

这也印证了 “会来事” 的真正核心:高情商的表达,从来不是 “无底线讨好”,而是 “懂分寸、有真诚”。若没有李白的才学,却学他的直白;没有张才翁的底蕴,却学他的 “改编”;甚至像梁武帝时期的大臣那样 “不懂装懂”,只会弄巧成拙。

正如视频所言:若自觉没有 “拍好马屁” 的情商与文化,不如老老实实做本分人 —— 在人人都刻意讨好的环境里,“真诚本分” 反而可能成为最特别的 “竞争力”,收获意想不到的认可。

上一篇:藏在生活里的老祖宗智慧:历经千年仍实用的生存哲学

下一篇:30 个玄学真相:从生活细节到人际磁场的处世建议

你有爱心打赏我有激情创作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微信打赏二维码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

凡打赏100元可成为本站金牌会员享受人工服务 人工服务项目若干 可接受私人定制等 咨询15896680811

最近支持 随机显示

用户头像 昵称:内***
¥100.00
用户头像 昵称:梨***
¥5.00
用户头像 昵称:内***
¥1.00
用户头像 昵称:内***
¥20.00
用户头像 昵称:匿***
¥20.00

评论区

已有 0 条评论

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