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来源:原创/搜集 发布:开元 17
出淤泥而不染
《菜根谭》中有言:“势利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意思是,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了而不受污染那就更清白了。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中,你说你要保持高洁,能令人敬重,远离俗世,能得内心安宁。可是啊,“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生于世间,必然不可能完全隔离世间的繁华美景与功名利禄。在世,必要争这争那,为那虚名费尽心思。出世,也要柴米油盐,为生活百般委屈。所以说啊,对于世间纷华势利,你不可能做到完全不靠近。既然不得不近了,那么能做到“近而不染者”,才是真正的高明之人。

何为“近而不染”呢?一个人,要想知道“不近”名利或许不是很困难。不论你是否有能力,只要你保持淡泊名利、风轻云淡的心境,接受清贫的生活,那么便做到了“不近”。但,要想做到“近而不染”,那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陶渊明和王维就是“不近”和“近而不染”的最佳佐证。 陶渊明,早年胸怀济世之志,进入官场,却不想当时东晋时局混乱,诡谲莫测。初任江州祭酒时,上司却是一个无能昏庸之辈,他只好辞职。六年之后,他投奔桓玄,以为能为“清君测”出一份力,却不想是盯着皇位去的,又改投起兵讨伐桓玄的刘裕,他很快发现刘裕也是盯着皇位去的,失望之极。陶渊明辞职改投建威将军刘敬宣麾下,哪知刘敬宣为了“明哲保身”,竟然辞去了江州刺史职务,陶渊明只得黯然返回老家。官场沉浮多年之后,他早已不再年轻,锐气大减,再加上心灰意冷之后,选择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世生活,即便再苦,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真正做到了“不近”世俗的境界。

王维,年纪轻轻便已状元及第,可谓是风光无限,一时名噪长安。不久后,却因“黄狮子舞”,被贬济州任参军,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反而吸取教训,变得小心起来。王维在《偶然作》中写到:“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因为生活的负担,他必须辗转于官场,努力赚钱养家,忍辱负重,如履薄冰。直至晚年,王维才重新回到政治权力的中心,但是看过了人生无常之后,他不再关心官场上的种种是非。从此后,他有事上朝,无事还家,抽空作作画儿,钻研钻研佛学,悉心经营他在终南山的辋川,达到“近而不染”的境界。

其实,一个人真正的洒脱不是说,拿不起时便假装不想拿,不屑拿;而是要拿,我有本事拿得起;拿起了,要放,随时放得下。是放,是拿,全凭自己的心意,不受外界的任何束缚,这才是王维比之陶渊明高明的地方,也是“近之而不染者尤洁”的境界。

明知巧而不用
《菜根谭》中有言:“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意思是,权谋术数,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大学生刚从学校初入社会的时候,都不懂得“机巧”,不会想着如何讨得高薪工作,不会想着如何在职场混得风生水起。可是,一旦真到岗位上之后,你便会发现,相对于老员工,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简直不值一提,但他们还是没什么“机巧”的。这也算是“知而不用”,但这种“知而不用”不是他们不想用,而是想用,却不会用。

知之而不用”的真正是,知而能用,但没必要用。捷径,是最快能达成目的的陷阱;而知捷径而不走的勤奋,是通向成功的不二法门。真以为,那些讲究“水滴石穿”、“勤能补拙”、“持之以恒”的人不懂“机巧”?其实,是他们知道一时的顺利,不代表长久的胜利。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靠捷径、欺骗的手段获得种种收获的人,迟早会垮台,会消亡,会失败。搞虚伪,迟早被人戳穿,假的永远不能变真,你在前进的道路走的所有捷径,到最后的结局是不会陪你演戏的。正如同,中国的文化是永远不会告诉你怎样做一定是对的,怎样做一定是错的,什么一定要做,什么一定不能做,它只会告诉你,你应该不断进取、不断学习,不断尝试超越。这也是中国诸多经典之作,处处说权谋之术,却有处处劝说你要返璞归真。所谓的返璞归真,是不断超越之后的最高境界,绝不是什么都不作为,什么都不知,什么都不是的那种粗糙的原始状态。

这个社会,可以说是个大染缸,有种种的贪欲,有种种恶浊的事情。和这样的人接触,我们不知不觉就被熏陶了,就被沾染了。不知不觉我们心中也有了欲望,也有了恶浊。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出淤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的境界,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世界观。慢慢变得高贵,变得高尚,变得能够给这个社会带来利益了,给别人带来好处了。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