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看谁都顺眼 是一种智慧 更是一种修行(两篇)

来源:原创/搜集 发布:开元 16
第一篇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人:看谁都不顺眼,遇见什么事都想指手画脚。结果呢?闹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一肚子气。看别人不顺眼,实际上是你的修行不够。

你看到的世界,是内心的折射

王阳明说:天下无心外之物,万事万物都是人内心的投射。比如,一个善良的人目光所及之处,皆为美意;一个恶人,他眼中的世界就荒芜阴冷。

有这样一个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某天,苏东坡和佛印和尚在林中打坐。日移月动,竹影摇晃。一片寂静时,佛印突然开口,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听了心里一阵欣喜,又起了捉弄他的念头。于是看着佛印的倒影,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佛印没说什么,只是微微笑。

苏东坡回去之后,心中暗暗得意:总算让佛印和尚吃了个闷亏。但是相比之下,到底是谁输了呢?心里有佛,看谁都似佛。那些处处贬低别人、只能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的人,是否是内心不够强大的表现呢?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我们会更厌恶那些,跟自己有类似缺点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外界看到了类似自己的缺点,那么他会愈发生气,愈发排斥。

所以,你会发现,那些总说别人愚蠢的人,其实是对自己的智力不够自信。那些总说别人“物质”的人,自己可能才是真正的拜金主义者。

而这,恰恰暴露了自己的内心。

成熟的人,尊重差异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越成熟理智的人,越能看到世间万物的多面性,便越能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差异性。

正所谓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在具体的问题上不必奢求一致,但却不妨碍彼此之间互相欣赏。

北宋两大名相都有此胸襟。司马光,保守派。王安石,改革派。两人互为政敌,彼此都认为对方的主张荒谬至极。司马光落魄时,皇帝让王安石评价司马光,王安石对其人品、能力、才学都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司马光因此得以全身安然而退。

后来,王安石遭到弹劾时,皇帝寻问司马光建议,他恳切地说:“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有古君子之风。”后人将他俩的这段渊源美誉为“君子之争”。

有利益之争的人尚且能如此,更何况在生活中,看不惯的大多是无关紧要之人呢?

世间千姿百态,人人生而不同,用自己的标准去找别人的答案,永远是零分的结局。高层次的人,都懂得尊重别人的不同,不去插手别人的人生。

正如作家亦舒说的那句话:每个人说另外一个人,道理总是一箩筐一箩筐,丈八的灯,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做人最忌讳的,莫过于自以为是,用自己的尺子去度量别人的人生,把别人的生活放在自己的天秤上称重。

最高级的修养,是看什么都顺眼

《论语》中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因为认同人品,不同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我尊重你的人格,但我未必同意你的观点;我反对你的理念,并不意味着否定你的全部。这就是君子的做人原则。

生活中,人人都不同。理解别人是一种涵养,尊重不同是一种境界。真正成熟的人,对于别人说错的话、做错的事,不会放在心上,更不会因别人的过失而染污自己的心灵。真正成熟的人,心中充满的是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好的东西,眼里看到的也都是美好的事物,再也没有那些恼人的是是非非。

晚清名臣左宗棠,曾在江苏无锡梅园题过一首诗: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如诗中所言:为人处世应当高瞻远瞩,稳重低调,多份包容留有余地。 当你眼光长远了,心中就会宽广,看到的风景自然就多了,对待万事万物的心境也会平和许多。

人生在世,成大事者,必有度事之量,亦有容人之心。

第二篇

君子和而不同。

有人说:你是什么样的,看到这个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这句话深刻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不要妄图去改变这个世界,你能做的就是改变你自己。因此在生活中不断修炼自己,提升心境是极为重要的。

一、懂得换位思考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有这么一句话: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角度和立场,从自己的角度看,一些事情或许理所应当。

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你会发现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在一个栅栏里面,关着不同的三个小动物,分别有猪,绵羊和奶牛,它们相处的十分友好。有一天,牧人突然将猪从栅栏里面往外赶,只见猪不断的大声嚎叫,叫的是那一个撕心裂肺。

绵羊和奶牛听到之后一脸的不耐烦:“不就是被牧人捉走吗?我们之前也经常被牧人捉走,也没像你这样鬼哭狼嚎的,真丢人!”猪听到他俩说的话,简直欲哭无泪。

无奈的说道:“咋们的命运根本不一样啊,你两被抓去,也只是分你们的毛和乳汁。但是我要被抓走,那就是要结束我的性命啊!”其实这个道理在人的身上,也同样适用。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为每个人所处的角度不同,于是看到的问题就不一样。而一个真正有格局的成年人,是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

二、不要轻易下判断

我们之前曾听过一句话:眼见为实。但是现在又衍生出来一个新词:眼见不一定为实!你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化,立体的。而我们有的时候看到的只是最浅薄,最片面的东西。甚至有的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就是内心的“我以为”,而不是事件的根本。

有这样的一则故事。一位妈妈饭后洗了几个苹果,放在饭桌上。洗完碗之后发现桌上的苹果都被自己的女儿给咬了一口,心里顿时很生气。有很多网友看到这之后心里也会想这孩子也太自私了,也不说给妈妈留一个。或者心想这不就是小孩子的天性吗?什么都想占一下!

此刻妈妈心里也想了很多,最终还是酝酿了一下情绪,问自己女儿:“你为什么要把所有的苹果都咬一口呢?”

女儿回答道:“因为我想给妈妈挑一个最甜的苹果呀!”

这位母亲的眼眶顿时湿润了,心里感到十分愧疚。她刚刚误会了自己的孩子,只是因为单纯的看到孩子把苹果都咬了就生气,却没有往更深处的去想。在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会遇到,也会经常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个时候,我们不要轻易下判断,更不要轻易道是非。

错怪了别人,别人被冤枉,心中委屈。别人听到了流言,心中怨怼。要知道信任一旦消失,再难建立。

《论语·公冶长》中也曾说:三思而后行。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再三思考后行动,如果仅仅只听取或是看到了片面的事情就采取行动,那么很有可能会让你感到后悔!

三、尊重别人的不同

孟子有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一个人在与别人交往中,如果能很好的理解别人,尊重别人,那么他一定会得到百倍的理解和尊重。因为世界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更加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意识。

我国古代南朝宋初期有一位伟大的诗人,也就是田园诗体系的创始人,陶渊明。其实陶渊明在早期时也曾遇到过思想不同这个问题。

在一次文学探讨上,一位诗人跟他聊天,过程中谈到一句诗词,并且表达了对这句诗词的理解。却万万没想到陶渊明则完全不认同他的说法,两个人差点翻脸。双方彼此争夺不下,场面一度陷入僵局。这时陶渊明的一位文学好友过来了,了解了两个的争吵过程之后,仔细聆听了那位诗人的看法,表达了自己的赞同。

陶渊明很是不解,问自己的朋友为何要偏袒那位诗人。他朋友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文学中更是不例外,不能强求每个人的思想都是一样的。与其双方争持,不如接纳不同,这样既尊重别人,也显得自己有修养。一番话顿时让陶渊明醍醐灌醒,从此以后面对生活中的不同,学会尊重,接纳不同。

孔子有云:君子和而不同。

人品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都懂得尊重他人的“不同”。尊重自己与他人不同,则会让你独树一帜。尊重他人与自己不同,则会让你海纳百川。在生活中懂得尊重不同,不会因别人的忤逆气急败坏,不会因别人的拒绝而愤愤不平。还会让你的人生上升一个高度,遇事洒脱,变得更加悠然自得。

人生漫漫长路,懂得换位思考,遇事不轻易下判断,尊重别人不同,你会发现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看谁都顺眼,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高级的修养,也是一个人一生的修行。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