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学问让我们欣然安睡 痛苦比快乐更让人易于感受

来源:原创/搜集 发布:王慧 15

学问让我们欣然安睡

学问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是否就是创造尽可能多的快乐和尽可能少的痛苦?如果快乐和痛苦紧密相连,那么它们两者之一达到极致会对另一方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要体验最大的快乐,则必须有承受最大的悲痛的准备。也许就是这样吧!至少画廊学派认为如此,他们一向主张将快乐减到最低程度,这样可使生命中的痛苦也减到最低程度。(有一个人用“贞洁者就是最快乐的”这样的话来表达其看法,就像学校的布告栏给学生看的一样,这个复杂问题还是留给灵巧的人。)

现在我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在短暂无痛苦中尽可能少体验痛苦(毕竟所有的政治家都不会公开向人民保证人生没有痛苦);另一种是尽可能多体验痛苦,这是一种成长的代价,为了很少体验的高尚欢乐与享受。如果你选择前者,你在把承受痛苦的能力压制并减到最低点的同时,也把承受欢乐的能力压制并减到最低点了。

事实上,我们可以利用学问将两者的目标向前推进。我们现在还不十分清楚学问是否有能力阻止人们去享受快乐,学问使人更冷静、更庄重、更能克制自己。但是,学问很可能成为最大的痛苦制造者!-不过,也许我们会同时发现它的另一面:它有能力让我们找到另一个新的欢乐的世界!

痛苦比快乐更让人易于感受

根据自己的好恶,我们常将力量作用在他人身上,期望造成有利或有害的结果。对有害的结果而言,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使对方感觉受到伤害,因为痛苦比快乐更让人易于感受。快乐只贪图眼前的一切,但痛苦却要寻根究底。

就有利结果而言,我们要善待那些追随我们、信赖我们的人。我们在增强他们的力量的同时,也等于在为自己增加力量,因为那些人已习惯将我们看作他们存在的理由。或者我们要让他们明白,这种优势在于我们的力量。如此,他们会更加信赖我们,且与我们的力量之敌进行战斗。

不管我们为哪种行为做出牺牲,或行善或行恶,其基本价值不变,哪怕是为了正当的理由而牺牲,例如为了教会的殉道者。在某种程度上,如渴望我们的力量,或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力量,它确实是一种牺牲。处在这种情形下的人会认为自己获得了真理,以此为信念,他们会防止更多的“获得”流失。其实,当我们行恶时极少能体验到快乐,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有在行善时才能得到。这正是我们缺乏力量的证明。或许因为自身的这个缺点,报复、轻蔑、惩罚和挫败的气氛使我们的眼界变得很阴沉。也只有那些怀疑力量意识并渴望得到它的人才会在反抗的人身上盖上力量的印记。对他们来说,那些把被征服的人视为需要施舍的人,是一种负担和麻烦。人们时常问自己,我们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其实,这和尝试有关。也许有的人喜欢慢慢适应,有的人就随遇而安。每个人只有根据自己的性情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对高傲的人来说,轻易获得的战利品就失去了其价值,他们认为只有精神没有崩溃的人才配得上当他们的敌人。同样,当遇到棘手的对手时,他们会全力以赴。也许,这些人并不值得他们如此拼搏,他们只不过想借此机会向与他们抗衡的人表现自己的谦恭殷勤。对他们来说,只要有表现的机会,拼搏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骄傲。我相信,未来这样的人会使自己习惯向别人表现自己谦卑有礼的风度。而对那些真正谦卑且不渴求征服的人来说,同情是一种十分愉悦的感觉。当然,那些轻易得来的战利品--受难者,也算一件很迷人的东西。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