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塔山有茶》浅吟低唱 在双牌县尚仁里的绵绵大山里 系属都庞岭余脉

来源:浅吟低唱 发布:杨小玉 23

塔山有茶

“塔山”,又名“仙鹤岭”,在双牌县尚仁里的绵绵大山里,系属都庞岭余脉。群峰里一座突兀的山峦,一如一层层石块垒起的一座石塔,很有标识感,让山民们很容易辨识方向,故而被形象地唤作“塔山”。

只因在塔山深处发现一片稀少珍贵的野生古茶树,纯属不种自生,未经人事,野蛮生长,汇聚森林山水之气,所产之茶,口感野性十足,自带刚烈霸道之气,回甘绵长丝滑,很得茶友欢喜。塔山的名气,近年来渐次大了起来。

对茶,我是断然不敢妄称有什么研究的。但因为这两年爱上品茶,与一帮茶友们待在一起时间多了,耳濡目染吧,渐渐对茶有了些一知半解。茶的优劣,除了制作技艺上的差别,更与产茶地的气候和土壤有极大关系。但凡好茶,以在有小气候的深山溪涧和靠阳的烂石崖生长的茶树上所采叶芽制出来的为最。茶圣陆羽所言“上者生烂石”是也。

塔山,海拔600至1000米,单江和吉江两溪环绕,山清水秀、景色优美,独特的地理环境,终年雾霭缭绕,加之半风化的层页岩土质,是极佳的茶树生长环境。某日,几个好友相约踏青,溯溪到塔山野生古树茶林生长区,看到山中的茶叶树,高的近两丈,大的树干如碗口粗。林业和茶学专家现场考察和取样检测后给出结论,其中最为古老的茶树距今已有千余年。

《永州府志》记载,塔山野生古树茶,唐宋年间即为贡品,乃茶中尊品。千百年来,塔山茶和关涉塔山茶的故事,顺延着塔山之麓连通海上丝绸之路的潇贺古道,传得很远很远。

关于塔山之茶,当地就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是唐朝某年,塔山一带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瘟疫,祸害百姓。深山里有一“古灵庵”(又称“古林庵”),庵里的僧尼每天白天上山采集草药为百姓治病,晚上燃烛苦诵经文,精进修行。

她们的德行和善举感动了仙人“何仙姑”。一天,仙姑云端神降,来到塔山古灵庵,施法点化十里山岗,神播一片奇茶,并现世为一位和蔼慈祥的老婆婆,手把手地教百姓用茶树枝叶点火熏烟驱霉驱瘴,用嫩叶制茶,病时熬汤服饮,祛病解毒;平时制饮茶汤,以供消乏止渴,防病强身。从那以后,塔山一带再也没有发生过瘟疫。僧尼和当地百姓悉知,是大慈大悲的何仙姑显灵。为纪念这位仙姑婆婆,遂将这里产的茶叫作“塔山婆婆茶”,并改“古灵庵”为“塔山婆婆殿”。

传说中故事的真伪,当然已无从考证,但这塔山婆婆茶的名声却就此传开,声名远播了。如同一句流传甚广的民间谚语所言:“塔山的茶叶岚江烟,永江杉树冲上了天。”

每年清明前后,新茶上市的季节,朋友都打电话、发信息,或捎口信,打趣着说些诸如“去年您给那袋婆婆茶,朋友们品了都说好呢,今年还能来点尝尝吗”之类的话,言下之意你懂的。

加之自己本身也爱茶,因而每年茶季之前,都会早早地跟有采摘经验的几家农户预订,让他们一到时节就上山采得上等野生古树叶芽,直接拿到朋友开的茶厂里,叮嘱他们精心制作。为了喝上这杯好茶汤,甚至自己一有空闲就直接上阵参与其中,全过程跟踪监制。虽然知道自己是去“打酱油”的,但也恰好在这亲历其中的过程当中,体会到做茶之大不易。

一叶翠绿的芽尖,经摊青、搓揉、发酵、烘焙、提香,神奇般蜕变成一根根细细的褐丝条。入壶沏之,色泽如明镜,质纯似琼璞,气香过丹桂,味美胜甘泉;入口尝之,甘洌馥郁,生津意畅,心舒神扬,回味无穷。洇洇茶色,绵绵茶香,诱人得很,也就怪不得朋友们会毫不客气地开了尊口索要了。

“古树生岩崖,暖雨催嫩芽。婆婆济世草,入壶神仙茶。”尽管每年制茶的量并不算太少,但自己兴之所至,涂鸦这首《咏塔山婆婆茶》发在微信朋友圈,还是吊足了朋友们胃口,引得不少平时并不怎么嗜茶的,也都嚷着要分而享之。以至弄到最后,竟然自己也快没茶喝了。于是,我心里就一直盼望着,那枝那丫早焕新芽。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