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学识立身 诗书传家-唐代文学家-韩愈 19 岁时 韩愈离开洛阳赴长安

来源:原创/搜整 发布:大学生 47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19 岁时,韩愈离开洛阳赴长安。然而,抱负远大的他科举三试三不第,参加吏部选拔又连连落选,连写三封给宰相的自荐信又石沉大海。“穷不自存”,他无奈回到洛阳。后来,得与才貌双全的卢小姐结为秦晋之好,卢小姐勉励他“欲成大器,必先退之”,开办学堂教书育人。如今,孟津县横水镇文公村有个文公庙,相传就是韩愈授课之地。

公元 795 年, 27 岁的韩愈回河阳祭祖,遇侄儿护送长嫂郑氏的灵枢来此归葬。韩愈把满心悲痛和思念化为文字,写下 《 祭郑夫人文 》 :“蒙幼未知,鞠我者兄;在死而生,实维嫂恩”“视余犹子,海化谆谆”,感恩伤怀,言辞真切。


颠沛流离、丧亲之痛,早年种种窘状给韩愈的思想造成的深刻影响,即便在其否极泰来、名望日隆时也未减弱。公元 815 年, 47 岁的他在 《 示儿 》 诗中写道:“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告诉儿子,自己在京城白手起家,唯凭过人学识和数十年辛劳才有了立身之所。次年,韩愈写就 《 符读书城南))一诗,系统阐述了自己诗书传家的理念,文章通俗易懂且说理透彻。符是韩愈儿子韩起的小名,那年十八岁。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他通过木材成为有用器物的过程和人之所以成为人的道理,告诉儿子诗书、学识对于人的重要性。“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则阐述了学问才是让人终生受益的真正财富的道理。

诗中生动描述了“学之力”给人的成长带来的巨大差别:两家同时生了孩子,“贤愚同一初”;十二三岁“头角稍相疏”略有差别;然而,“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学与不学,天上地下。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他还告诫儿子,学问唯有珍惜光阴、勤学苦读才能拥有针对当时的修道习气,韩愈专门作诗曰“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奈何不自信,反欲从物迁”,强调只有学问使人区别于自然万物。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