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 年发生在芬兰博多湖的一起严重杀人事件-博多湖惨案
博多湖惨案博多湖惨案是指 1960 年发生在芬兰博多湖的一起严重杀人事件,造成 3 死 1 伤,由于案件情节恶劣且长期未破,在芬兰引起了巨大轰动。以下是详细介绍:案件背...
提起古人的称谓,不少人都会像面对《三国演义》的老外一样犯迷糊 —— 曹操为何既叫 “曹孟德”,又有 “曹阿瞒”“曹丞相” 等称呼?这些看似复杂的 “姓、氏、名、字、号”,并非随意叠加,而是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与等级秩序。今天,我们就逐一拆解,弄清它们各自的含义与区别。
一、姓与氏:从 “随母姓” 到 “显身份” 的演变
在遥远的石器时代,人类对抗自然的能力薄弱,男性外出打猎常面临生命危险,“存活率” 极低,部落的传承与延续主要依赖女性。因此,古人会给同一母亲所生的后代打上相同标签,这便是 “姓” 的起源。最初的 “姓” 多与河流相关,比如上古八大姓 “姬、姜、姒、赢、妘、妫、姚、姞”,皆带有 “女” 字旁,“姓” 字拆开便是 “女生”,直观体现了母系社会的印记 —— 那时的 “姓”,是用来区分 “同母血脉” 的标志。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学会使用工具,男性的战斗力与生存能力大幅提升,社会逐渐从母系转向父系。人口增多后,同姓部落开始分家,为了区分这些 “同姓不同支” 的群体,“氏” 应运而生。“氏” 的来源十分灵活,最初多与 “职业特长” 相关,比如 “神农氏”(擅长农耕)、“燧人氏”(擅长取火)、“有巢氏”(擅长搭建房屋),都是用家族的 “绝活” 做标识;后来,“氏” 又逐渐与封地、官职、身份挂钩,简单来说,“什么标签最牛,就用什么当氏”。
以商鞅为例,他本是 “姬姓”(上古大姓),名 “鞅”,因出身卫国公族,早期被称作 “公孙鞅”(“公孙” 代表贵族身份);在外打拼时,人们为表尊敬,会以他的故国称呼 “卫鞅”;直到他因变法有功被封于 “商” 地,才被尊称为 “商鞅”。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直接称呼他人的 “姓 + 名”(如喊商鞅 “姬鞅”)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堪比现在直接冒犯他人;男性之间通常互称 “氏”,既有区分身份的作用,也暗含 “商业互吹” 的尊重。
到了汉代,人们觉得 “姓” 与 “氏” 区分起来过于繁琐,便逐渐将二者融合,形成了我们如今所说的 “姓氏”。比如孔子,本是 “子姓孔氏”,名 “丘”,汉代以后,他的后人便统一以 “孔” 为姓,延续至今。
二、名与字:尊卑有序的 “称谓密码”
古人的 “名” 与 “字”,承载着严格的尊卑礼仪,绝非随意取的代号。
“名” 是一个人出生三个月后,由长辈或地位更高的人所取,主要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称呼。在正式取名前,家长还会给孩子取 “乳名”(也叫 “小字”),比如曹操的乳名是 “阿瞒”,刘禅的乳名是 “阿斗”,谢安的乳名是 “阿大”,这些乳名多带有亲昵、随意的色彩,只在亲近之人之间使用。
“字” 则是成年后才取的,用于同辈之间、下级对上级的称呼,是身份尊贵的体现。《礼记》中有明确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 男子 20 岁行 “冠礼”(成年礼)时取字,女子 15 岁行 “笄礼”(将头发盘起插簪,代表成年)时取字,若女子未订婚,便会被称作 “待字闺中”(这里的 “字” 并非生辰八字,而是指成年后的 “字”)。
“字” 与 “名” 通常互为表里,所以 “字” 也叫 “表字”,要么解释 “名” 的含义,要么与 “名” 形成呼应。比如班固,名 “固”,字 “孟坚”,“固” 与 “坚” 意思相近,互为补充;他的弟弟班超,名 “超”,字 “仲升”,“超”(超越)与 “升”(上升)也存在语义关联。此外,古人还习惯在 “字” 中加入 “伯、仲、叔、季”(或 “孟、仲、叔、季”)来表示排行,比如 “孟” 代表庶出的老大,“仲” 代表老二,班超字 “仲升”,便说明他是家中次子。
三、号:自带 “评语” 的个性化标识
相比 “姓、氏、名、字” 的规范性,“号” 更为灵活,是古人彰显个性、表达志趣的 “个性化标签”,通常是后天自取或他人所赠,相当于对一个人的 “评语”。
“号”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 “自号”,即自己为自己取的号,多体现个人的生活状态或理想追求。比如苏轼被贬黄州后,在东坡开垦种地,便自号 “东坡居士”;欧阳修晚年喜欢在滁州琅琊山饮酒,便自号 “醉翁”。另一类是 “外号”(也叫 “浑号”,元代以后称 “绰号”),由他人根据某人的性格、外貌、事迹所取,比如《水浒传》中林冲的 “豹子头”、武松的 “行者”,都极具辨识度。
除了普通人的 “号”,古代帝王和高官还有特殊的 “号”:“谥号” 与 “庙号”。“谥号” 是一个人去世后,后人根据其一生的功绩与品行所定的称号,比如李世民去世后,谥号为 “文皇帝”(谥号中 “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是极高的评价);武官的最高谥号是 “忠武”(如诸葛亮、郭子仪、岳飞),文官的最高谥号是 “文正”(如魏征、范仲淹、曾国藩)。“庙号” 则是帝王去世后,在太庙中被祭祀时所用的称号,代表其在家族中的地位,比如李世民的庙号是 “唐太宗”,朱元璋的庙号是 “明太祖”。
有些帝王还会有 “尊号”,是生前被臣下所上的尊称,比如李世民被少数民族尊为 “天可汗”;也会有民间流传的 “外号”,比如后人调侃李世民为 “玄武门狙神”“东半球话事人”,虽带戏谑,却也体现了他的历史形象。
从 “姓” 的母系印记,到 “氏” 的身份彰显,再到 “名” 的尊卑区分、“字” 的礼仪规范、“号” 的个性表达,古代的称谓体系,本质上是一部浓缩的社会文化史。弄懂这些讲究,再读古籍、看历史时,面对 “曹操、曹孟德、曹丞相” 这类称呼,便再也不会迷糊了。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