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初三看电脑上的照片有感写三首诗抒怀 翻看旧照泪盈眸 数载流光一瞬浮
正月初三看电脑上的照片有感写三首诗抒怀翻看旧照泪盈眸,数载流光一瞬浮。岁过新春梅绽处,园依棕榈影含柔。妻携爱女同欢笑,我伴娇娥共乐悠。今日人离空寂寞,相思无尽意难休。偶翻旧影触心愁,数载光阴似水流...
中国的土地上,既有 “世界屋脊” 的雪域高原,也有沃野千里的平原盆地;既有纵横交错的巍峨山脉,也有蜿蜒曲折的江河湖泊。若想快速读懂中国地形,“三级阶梯” 是最好的钥匙 —— 而串联起这三级阶梯、塑造出多样地形的核心,正是那些横亘东西、纵贯南北的山脉。它们像大地的 “骨架”,撑起了中国地理的壮丽格局。
一、先懂 “三级阶梯”:中国地形的 “基本盘”
打开中国地形图,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从西向东逐渐降低的 “三级阶梯”,这是中国地形最显著的特征,而每一级阶梯的边界,都由重要山脉 “守护”:
第一级阶梯:世界屋脊的 “高原区”
位于中国西南部,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以青藏高原为核心,包括柴达木盆地。它的东界是昆仑山 — 祁连山 — 横断山脉,这三条山脉像一道巨大的 “屏障”,将第一级阶梯与下方的地形隔绝开来。这里是中国地势最高处,有 “世界屋脊” 之称的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8.86 米)就屹立在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上,是全球海拔最高点。
第二级阶梯:高原与盆地的 “过渡带”
介于第一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之间,平均海拔 1000-2000 米,主要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三大高原,以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三大盆地。它的东界是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这组山脉同样是 “地形分界线”,西侧是起伏的高原盆地,东侧则是平坦的平原丘陵。
第三级阶梯:平原与丘陵的 “宜居区”
位于中国东部,平均海拔 500 米以下,以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三大平原为主体,还包括江南丘陵、山东丘陵、辽东丘陵等。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又有江河灌溉,是中国人口最密集、农业最发达、经济最活跃的区域,像东北平原的 “黑土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的 “鱼米之乡”,都是这片土地的 “馈赠”。
二、山脉:中国地形的 “骨架”,塑造地形的 “操盘手”
如果说 “三级阶梯” 是中国地形的 “框架”,那纵横交错的山脉就是撑起框架的 “骨架”—— 它们不仅划分了阶梯,更塑造了不同区域的地形与气候。
(一)东西走向的山脉:分隔南北,影响气候
中国有三组重要的东西走向山脉,它们像 “横线” 一样横贯大地,不仅是地形分界线,更是气候分界线:
天山 — 阴山:天山位于新疆中部,将新疆分为南北两部分 —— 北侧是准噶尔盆地,南侧是塔里木盆地(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阴山位于内蒙古中部,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之一,山脉以南降水较多,适合农业种植,以北则是草原牧区。
昆仑山 — 秦岭:昆仑山是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西界,也是青藏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分界线;秦岭则是中国地理的 “南北分界线”,山脉以南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夏季多雨,能种植水稻、柑橘,以北是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主要种植小麦、苹果。我们常说的 “南米北面”“南船北马”,背后都与秦岭的气候分界作用有关。
南岭:位于广东、广西与湖南、江西之间,平均海拔不高(约 1000 米),却是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分界线,也是中国南方的 “气候缓冲带”—— 冬季能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让岭南地区冬季更温暖;夏季能截留南方暖湿气流,带来充足降水。
(二)东北 — 西南走向的山脉:纵贯东西,连接阶梯
东北 — 西南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第二、三级阶梯,它们像 “纵线” 一样连接东西,既是地形的 “脊梁”,也是江河的 “发源地”:
大兴安岭 — 太行山 — 巫山 — 雪峰山:这组山脉是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东界,也是高原与平原的 “分界线”—— 大兴安岭西侧是内蒙古高原,东侧是东北平原;太行山西侧是黄土高原,东侧是华北平原;巫山西侧是四川盆地,东侧是长江中下游平原;雪峰山西侧是云贵高原,东侧是江南丘陵。
长白山 — 武夷山:长白山位于东北平原东侧,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发源地,山顶的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湖;武夷山位于江西与福建之间,是长江流域与闽江流域的分界线,也是中国东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三)西北 — 东南走向与南北走向的山脉:点缀边缘,塑造独特地形
除了上述两组主要山脉,中国还有两类 “特殊走向” 的山脉,它们多分布在边疆或西南地区,塑造了独特的局部地形:
西北 — 东南走向:如阿尔泰山(位于新疆北部,是中国与蒙古国的界山)、祁连山(位于甘肃西部,是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北界,也是青藏高原与河西走廊的分界线)。祁连山的冰雪融水还孕育了河西走廊的绿洲,成为古代 “丝绸之路” 的重要通道。
南北走向:主要是横断山脉(位于四川、云南西部,是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南界)。横断山脉由多条平行山脉组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像 “劈开” 的大地,形成了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 三江并流的奇特景观(三条江相距最近处仅几十公里,却各自奔流入海),这里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三、主要地形区:山脉 “分割” 出的多样地貌
正是在山脉的 “分割” 与 “塑造” 下,中国形成了多样的地形区,每个区域都有独特的地貌与特色:
青藏高原:被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环绕,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平均海拔 4000 米以上,气候寒冷干燥,拥有大量冰川、湖泊,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河的发源地,有 “中华水塔” 之称。
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以西、乌鞘岭以东,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最深厚的区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里水土流失严重,形成了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的独特地貌,但也孕育了深厚的黄土文化(如窑洞民居、安塞腰鼓)。
四川盆地:被巫山、横断山脉、秦岭、云贵高原环绕,是中国最湿润的盆地,因地表多紫红色砂页岩,被称为 “紫色盆地”。盆地内的成都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 “天府之国” 的美誉,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
东北平原:由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平原,拥有肥沃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高,是最适合农耕的土壤之一),主要种植玉米、大豆、水稻,是中国重要的 “粮仓”,有 “北大仓” 之称。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淮河以南,是中国最富庶的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如鄱阳湖、洞庭湖),气候温暖湿润,盛产水稻、棉花、油菜,还有大量淡水鱼,因此被称为 “鱼米之乡”,沿线的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也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城市。
四、地形与我们的关系:从生活到文化,无处不在的地理影响
中国的山脉与地形,不仅是 “地理景观”,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文化与经济:
农业:平原地区适合种植粮食,高原牧区适合发展畜牧业,丘陵地区适合种植经济作物(如茶叶、果树)—— 比如东北平原的大豆、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云贵高原的茶叶,都是地形与气候共同作用的结果。
交通:山脉往往是交通的 “障碍”,但也催生了独特的交通工程 —— 如横断山脉中的成昆铁路(被称为 “奇迹铁路”,穿越无数隧道桥梁)、秦岭中的秦岭隧道(打通南北交通,缩短西安与成都的通行时间)。
文化:不同地形区孕育了不同的文化 —— 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蒙古包、西南山区的吊脚楼,都是人们适应地形的智慧结晶;而 “南柔北刚” 的文化差异(如南方戏曲婉转、北方戏曲豪放),也与南北地形、气候的差异密切相关。
中国的山脉与地形,是大自然亿万年演化的结果,也是中华文明孕育生长的 “摇篮”。从 “世界屋脊” 到 “鱼米之乡”,从巍峨山脉到奔腾江河,每一寸土地都藏着独特的地理密码。读懂这些密码,不仅能让我们更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更能体会到地形与人类文明之间,那份密不可分的联系。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