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瓣

《难忘的母亲》作者 徐文生-恳求您来生再做我的母亲 我一定好好的报答您

来源:原创 发布:编辑部 113

《难忘的母亲》

作者:徐文生

2021年农历3月18日下午5:53分,慈爱的母亲合上双眼,停止了呼吸,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个撕心裂肺的时刻,必将使我铭记终生。

我总以为这不是真的,恍惚是在做梦。与母亲朝夕相处的往事仿佛就在昨天,一件件浮现在眼前……

童年刚记事,也就是1970年之后,家里8口人,有老外婆、奶奶、父亲、母亲、两个姐姐、我和弟弟。那时老外婆七十多岁,老外公去世的早,她跟着唯一的女儿——外婆生活。后来看我母亲拉扯我们姊妹几个,还要下地干农活,就到我家住下帮助照看我们。老外婆心地善良坚强、勤劳、简朴、干净、整洁 ,做一手好茶饭,母亲对她很好,外婆这些优点母亲全部学会,并且学的更好。

奶奶六十多岁,也是盘头缠脚,只能下地干点轻活,自己单独起灶做饭,柴米油盐由父母送去。

父亲先后在距家15公里的白土镇和6公里开外的狮子庙镇粮管所工作。

我们家住在离公路一公里多的红土坡上,只长白草不长树,吃水烧柴是大事。吃水要在一里多的山下担,烧柴需要到20公里开外的龙王幢或者翁峪沟拾好后,借架子车或掏钱找拖拉机拉到我们山下的公路边,再一次一次地往回肩扛、背抬。

那时候的农村是集体化生产,我们生产队60多口人靠仅有的70多亩山坡地生活,凭劳动挣工分,凭公分分粮食。我家只有母亲一个劳动力,因缺劳力,挣的公分低,分的粮食总是人均最少。为了养家糊口,母亲只有拼命地干活,没有一会儿闲工夫。

每天早上天不亮,母亲起来的第一件事是沿着一里开外的羊肠小道到山下挑两担水,放下水桶马上到生产队里上工,干将近两个小时的活,回家做饭。那时我们天亮去学,八点放学回家再吃早饭。早饭时,母亲顺便喂鸡喂猫,饭后刷锅、喂猪。慌慌张张吃过饭就到队里上工了。母亲由于干活卖力,群众选她当妇女队长。那时的队长是带领社员出力劳动的,要带头,要比别人干得多才行。和她同龄的妇女因为家里不缺劳动力都比她享福,有的在家做饭打杂,有的仅下地干点轻活,家里有人做饭。我母亲上有两个老人,下有我们四个上学的孩子,既要下地干活,又得回家做饭、导杂,里里外外总有干不完的活。

她是全队的妇女带头人,从点种、锄地、收割、脱粒等农活主要靠妇女们来完成。那时候国家把农业抓得很紧,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般的劳动,一年没有闲的时间,春耕备播,夏收夏种 ,三秋大忙,冬季打堰造地。母亲常带领几十个妇女和放假参加劳动的学生(八十年代以前,全国各行业都要支援农业,学校还放麦假、秋假,且时间较长,学生都要参加劳动,挣工分,学校对学生在农村的劳动表现看的很重要)无论是锄地,还是割麦、打场,都是干得又快又好。

干活歇晌时,母亲总是拿出随身携带的针线活,如纳鞋底,缝衣服之类的活来做,都说她的功夫老中用。

队里大部分学生读到初中父母都不让再读了,回家帮家里人干活。而我的母亲却说,“我和你爸仅读了三四年的书,没文化,可怜,再艰难也要供你们姊妹几个上学”。就这样,家里全靠母亲硬撑着,我们姊妹几个都到镇上先后读完高中。那时读到高中,学都算上到头了,因为全乡几乎没考上大学的。

大姐1976年高中毕业后,我们村初中正缺教师,当了民办教师,每月工资6块钱,所谓民办教师就是既要教书又要干农活。

二姐1979年高中毕业在家帮母亲干了多年农活,到镇上粮管所的磨坊干临时工。

我有几次不想上学。母亲耐心地劝我,开导我要好好上学。给我讲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苦苦求学的故事。她常说,“少年学习不用心,不知书中有黄金,早知书中有黄金贵,高点明烛下苦心”。

在母亲苦口婆心的劝导下,我终于把高中读完。那时每逢星期天,母亲总是给我洗好衣服、蒸一笼馍做干粮(那时候白面掺玉米面是最好的白馍了),打发我去学。在30公里外的潭头镇上高中时,当我走到二里开外的公路上,坐上客车,隔着车窗远远望去,母亲还站在我家东边的山头向我瞭望、招手、嘱托。每当想到母亲孤零零地站在山头目送我的情景,我的眼泪都会不由自主地落下。

我们全家有4间房,在院中搭建一个小屋,(仅放个3尺宽的小床、一张小桌子)让老外婆住。我们一天天长大了,实在住不下。到1970年,父母开始着手盖新房。这盖新房子在那年代,在我们东半坡可真是艰难至极。不仅缺水、缺木材、缺劳力,而且垒根基的石头都难找,只有翻过后山,再到一里开外的山上找,找来抬到岭头,待到天寒地冻地里庄稼尚未反清时滚到山下地边再一个一个往回抬……

建房的大梁、檩条、椽子等木材还需要到四五十里的深山去买,一站一站地往回运。经过数年备料,到1972年开始正式建房,父亲利用每月4天假期,下班赶紧回家干活到深夜,早上4点起床抬石头、背木材等,只嫌一天太短。无论是挖土、抬石头、打坯、和泥,背木材等,在别人家男人干的活母亲都得干。几年时间我家经常找人帮忙,有时少则十几个,多则五六十个,母亲还得做饭。那时吃馍自己蒸,吃面条自己擀。母亲总是先招呼帮忙的人吃完饭,再让我们姊妹吃,她最后吃点剩饭、干馍就算一顿饭了。

直到1974年5月房子盖顶。那时,一年365天,父母只有大年初一能歇一天。我清楚地记得灶火是在大年初二开始动工的......

1976年农历9月初6我们我们搬进新房,我家这座房子是当时是队里较好的房子啦。将近十年,除了大年初一, 母亲几乎是天天起五更打黄昏没明没夜的操劳,房子的每一块砖瓦都凝结着她的血汗。

房子虽然盖成住进去,但是由于新挖的地基,房后是比房脊还高的红土埂,真正是“晴天一块铜,雨天一包脓”。每逢夏秋季节连阴雨天,母亲难以入睡。常常在后半夜,泥石流埋到后半墙。记得有多次风雨交加的半夜,母亲戴个烂雨帽拿上镢头、铁掀一个人就去挖了。第二天天亮我们起来见到母亲时,她简直成了泥人……

到1980年,国家实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一家一户。我们家分了约6亩地,近的一块就在门边,远的一块在将近2里外的岭脊。分地后,每家就是一个生产单位,从耕地、下种、管理、收割更缺人手。

我1984年5月高中毕业,在家务农。父母看我身体廋弱,吃不了做农活的苦。便求人让帮助给找个工作,听说秦岭金矿收工人,让我报了名,通过体检后因车祸受伤没去成。到年底,粮管所招收临时工,我通过考试去上班了。

随着我们姊妹一天天长大,父母看着房子不够住,又准备盖新房。经过10年的艰苦积累,于1986年建成了三间厢房。我于1989年结婚就住进了刚建成的新房。这都是父母辛勤劳动的结果。

母亲对我们很关心,同时又要求很严。她最反对懒惰,从不让我们睡懒觉。她常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赶早不赶晚”。“早睡早起身体好”。小时候,根本不理解。冬天的早晨被窝正暖和,夏天天亮时睡着最凉快。而此时母亲都起来担了两担水了,才叫我们起床。年轻人瞌睡大,有时被叫醒又睡着了。母亲急了干脆就把被子掀掉,我们只好赶快起来。当时一肚子怨气,直到后来才明白,那么多的家务农活,整天睡到天大亮,啥时候才能干完,新房子啥时候才能住上。

 母亲活头急,会抓农时,收种庄稼可不让一点耽误。她常说,“紧收庄稼,悄停买卖”。“五黄六月争回楼”。意思是种庄稼可不像做买卖不慌不忙,夏收夏种,是要抢时间的。这时,正是庄稼生长旺盛期,下田的种子,早几分与晚几分钟就有差别。这一茬种的庄稼和下一茬种的庄稼长势就不一样。农忙季节收种庄稼更要抢时间,能早一天就早一天,能早一个时辰就早一个时辰。要抢收抢种,颗粒归仓。

锄地讲究头遍深,二遍浅,三遍洗洗脸。别人家的地锄一遍,两遍都行了,我们家的地母亲都要锄三遍,他说锄三遍的地庄稼收成就好。真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到收庄稼时,我们家的地产量就高。

那时候缺钱,买不起化肥,每亩地顶多上一袋化肥。母亲让我们多积农家肥,夏天割艾蒿,冬天搂树叶,再用黄土压上。这些活都是在农活间歇捎带干的。就这样精心的管理,使我家的地年年增产。从那时起,我家不缺粮食吃了,从包产到户的第一年,我家头一次蒸了纯白面馍,母亲的脸上透出说不出的喜悦,她让我们多吃点,她却不吃,仍然吃剩的黑馍。那情景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沧桑岁月,母亲饱经风霜的脸上渐渐多了皱纹,头上多了白发。这一天一天好起来的生活,是母亲用辛辛苦苦的劳动换来的。从吃了上顿没下顿到粮食满屯,从我亲眼见证小时候的两间破房,到两座新瓦房的变迁,我才明白苦命靠勤奋是可以改变的,我也信服了母亲常说的劳动创造了人,劳动锻炼了人,劳动造福了人。母亲一生最爱劳动,种庄稼一直种到70多岁。种菜种到生前。直到现在我家吃的大蒜、辣椒等都是父母亲手种的。直到现在,老家还有母亲亲手种的上千斤麦子,几百斤黄豆。

刚记事,我们穿的都是老粗布做的衣服。从穿的粗布衬衣,粗布棉袄,粗布鞋到铺的粗布床单,都是母亲一手做成的。记得那时生产队种棉花,秋天分点棉花,非常珍贵,拿到街上把棉花籽弹出来,母亲利用平时做饭空闲或雨雪天不能下地劳动空闲,坐在纺花车旁,把棉花纺成线,到第二年春天,叫来外婆帮忙,把线染色、经网,再装到织布机上织布,之后再裁缝成衣服,或做成床单。从种棉花到做成衣服需要十几道工序,需要用至少一年功夫!母亲做出来的老粗布带有精致的条纹,谁见了都说好,远近闻名。直到现在,我们姊妹几个家里都还有母亲一手做成的粗布床单。我都不舍得铺,这种床单铺到床上,冬暖夏凉,端庄大方,比卖的更好看,更实用,非常珍贵。这床单我不仅要用一辈子,还要留给下一代,因为这条床单凝结着母亲艰辛劳作的血汗和她勤俭持家精心制作的许多动人故事。

母亲会精打细算,会过光景。同时她也注意教育我们。她常说,“吃不穷,穿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不养儿不知道报娘恩”。那时在队里,我家最缺粮。但每到春天青黄不接时,我家也没有断过顿,原因是母亲平时注意节俭,粗细搭配,不是有肉一顿,有馍一笼,做饭时总是放好多干菜、豆角、土豆之类的,记得在1980年土地承包之前,家里从未吃过纯白面膜,不管是蒸馍还是擀面(白面与玉米面或红薯面、豆面总是三七或四六掺合着吃),她常说,“蒸馍省,烙馍费,想吃锅盔卖了地”。

家里柿子树有四五棵,每年秋天柿子下来,母亲带我们把柿子摘下来,搭好柿子棚存起来,冬天用荭柿子拌玉米糁晒十几席,晒干后磨成甜面,到次年春季缺粮时,全靠这蒸馍了。记得当时队里有好几家是新麦子下来,天天白面馍,红薯下来天天蒸红薯,到次年春天白面吃完了,常常得到处借。母亲自己再艰苦对外人却很舍得,亲戚邻居只要张开嘴都给。那时的人大都缺吃的,路过的生熟人,她都要给人家馍饭吃,她对人行好远近闻名,不管穷富她都以诚相待。农闲时下雨天,队里和附近的老人都想到我家找她拉话,只要一到家就先给人家取馍或烧鸡蛋茶,不吃是坚决不行的。

母亲常教育我们对人要厚道。两个姐姐出门后,她常劝说,要孝敬公婆,善待姊妹,邻居要和睦。常教育我们弟兄要孝敬岳父母,一个女婿半个儿,亲戚要常走动、多帮助,逢年过节她总是牢记把礼品备好催促我们去看望。远近几个队,不管谁家有红白事她都提前唠叨,恐怕到时候忘记了,到时候不管再忙都要亲自去,或者让我们去出礼。亲戚邻居不论长辈晚辈,只要听说谁病了,她都要带上点心、营养品去看望。母亲从不与人记仇,无论是以前曾经坑害过我们的、还是吵过嘴的人,母亲总是不计前嫌,善对人家。

母亲对人大方,对自己非常苛刻。她常说,“对客人不能不奉承,过光景不能不俭省”。家里的一个碗烂个角,她会很心疼不舍得扔掉。扫地时地上一根针、一颗钉她都要拾起来收拾好。自己穿的内衣、袜子总是补了又补,补丁摞补丁。直到她过世从未见过她吃过一个囫囵馍,给她一个馍,她总是掰开吃半个。给她半个,她再掰开吃一块。吃饭时总是挑上顿剩下的干馍吃,每次改善生活,她总是不舍得吃,吃饺子她总是要把自己碗里的饺子给我们夹几个,我们总是说她啰嗦。现在想起来很后悔,妈是受穷受怕了,不舍得吃呀。她的心里从来都是想着别人,从不考虑自己。

母亲常说,“男人是耙子,女人是匣子”。一个家庭挣钱打拼主要靠男人,打理家庭,精打细算,全凭女人。我从小就看着,母亲早上起来,利用做饭的空闲扫地,抹桌子,整理床铺,她说地面脏不脏都要天天扫,桌子上有没有灰尘都要天天擦,早上起来床不论再忙,都要叠被子扫床,打扫屋里、院里卫生,就这小小一件事,母亲是认认真真地做了一辈子。到临终前,母亲都80多岁的人了,和父亲住的一套房子,从地板到桌凳,从伙房到卫生间,有条有理,整洁卫生程度是我们年轻人无法相比的。回到老家,看到那一件件保存完好的,几十年前的家具,都会使我的眼眶湿润,陷入对母亲深深的回忆中......

母亲勤俭持家,她常说浪费是遭罪的。老家用的竹篮,她不让暴晒,不让雨淋,用过之后洗得干干净净,凉干挂起来;去地用过的铁锨、锄头她都让及时去掉泥土,用脚擦得锃亮,既不会生锈,下次用时还很锋利;担水用过的水桶,她让桶底朝上放,这样水淋下去,桶底不会生锈;刷锅用的高粱毛刷子,每次用后,她都洗净挂起来,让水自然淋下......就这样,大小的家俱用具都来之不易,母亲都会很认真地维护,能延长使用寿命,这些算起来要节省很多功夫和金钱的。小时候,不听话,只嫌母亲因为一点小事絮叨,有时还跟她吵嘴,后来一天天长大,逐渐明白了,母亲这样做都是对的。

母亲一生是不断的劳动,不断的节省,对家庭付出的多,自己消费的少。她的爱好就两个字----劳动。大约1997年,父亲退休回家,家里的责任田还有近4亩。我们考虑父母劳累几十年了,年纪大了,我们工作忙也顾不上家里,不再种地了,劝说父母,可母亲坚决不同意,仍坚持种麦种小麦、玉米、大豆和各种蔬菜。母亲考虑我们工资低,经常给捎白面、玉米糁、土豆、红薯等,啥菜下来捎啥菜。

到2000年前后,老家仍不通车路,缺水,邻居们相继搬下山住。2010年我家在镇上买了一套房子,也搬下山。那年母亲72岁,父亲74岁。由于离家较远,在我们的再次劝说下父母才依依不舍的把地让给亲戚耕种。但仍然种红薯、土豆和各种蔬菜。仍然少不了给我们捎。每次从家里走时,更是豆角、白菜、葱、蒜,甚至辣椒、花椒啥的装几盒子。母亲说,咱自家种的,不打农药,吃着放心。看着这东西,我的心里是酸酸的:都这么大人了,还要吃父母的,实在惭愧呀!

母亲常说吃亏是福,不能占人便宜,更不能欠账。前几年的一天,母亲走在街上,突然被一家在建房顶上脱落的硬水泥打伤了头住进医院,额头外伤包扎,并有脑震荡,头疼恶心,住院一周后略有减轻,她执意要出院,房主结了医院的账说给点赔偿,母亲说一分钱也不能要。就在母亲离开我们的前几个月,她牙疼吃不成饭,我带她去安了一幅牙,说好了1500元的价并且安装好以后合适了再掏钱,结果新牙装上老疼,又去找医生两次还不行,母亲催促我赶紧把钱付清。 母亲走了,这次是永远永远地走了,她给我们留下了3座房子以及房子内的所有物品。这是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现在看到房子一砖一石,院里的一草一木,都会让我浮想联翩,流连忘返,让我想起母亲勤劳节俭,与人为善的难忘的故事,引起我对母亲教诲的细细品味,让我从中悟到做人的真谛,持家的内涵。 

母亲特别勤劳,从不闲着,近些年,她不停的做针线活。给我们姊妹几个包括妻子、孩子、外甥等,都做有鞋垫,都是平时母亲来县城小住时悄悄裁下鞋样,回去有照样做的。一双鞋垫虽小,做起来可不容易,都是她把平时积攒的旧衣服、旧床单经过加工,自己一针一线做的,母亲做的针线很好,并且还绣着字,绣着花。有的是“前程似锦”,有的是“吉祥如意”。是啊,我们每走一步,母亲都挂在心上。直到她去世后,整理遗物时,柜子里一个大纸盒,里面还整整齐齐地放着约二三十双做工精细的鞋垫,里边有我的,妻子的,孩子的,弟弟及孩子们的,有外甥和孩子们的......

回想与母亲在一起的往事,历历在目。她为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为家里树立了良好的家风。

母亲省吃俭用,辛勤劳作了一生,也真累了。现在回忆起来,她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以前不理解,总以为她唠叨,现在终于明白了,她是怕我们记不住,做不到……我现在后悔了,后悔当初让她生气,她说的我们没记好,有的没做到,今后真不敢再这样了,现在才明白,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了后悔已晚。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妈妈,请你放心,我一定会按照你的嘱托,走好人生路,并且教育好后代,让你的精神在我们家永永远远,世世代代传下去。

慈爱的母亲,安息吧!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恳求您来生再做我的母亲,我一定好好的报答您!

赞赏二维码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6 条评论)

共 6 条评论
  • 游客

    网友:此文情感真挚,真正是难忘的

    2025-03-22 05:18:11

  • 游客

    网友:人人都爱自己的母亲,写此文并不新。最怕是有人借此沽名钓誉,显示自己是孝子,这个不i好。庄子曾鼓盆而歌,也是有种爱。

    2024-11-28 14:05:11

  • 游客

    网友:看了难忘的母亲这篇文章,我想说几句话。让我最值得珍惜的是文中母亲的高贵品德,如:谦虚,节俭,利他,勤劳,严于律己,不讹人,这些品德对于现在的人是多么的宝贵,现在的多数人和以上的品德恰恰相反,这是现代人悲哀!上一辈的人一个个离我们而去,同时也带走了那些品德,母亲世界上多的是,就现在而言,有这样品德的越来越少,这又是现在母亲的悲哀!看看上一辈人的生活,想想现在,虚幻的物质在长,精神成了乞丐。

    2024-11-14 19:32:15

  • 游客

    网友:作者写的真实感人,朴实无华,诠释了母亲的高大形象,同时又深深的把母亲的往事记在心中,既有记念意义又有教育意义,好文章!

    2024-11-14 06:20:58

  • 游客

    网友:作者写的真实感人,朴实无华,诠释了母亲的高大形象,同时又深深的把母亲的往事记在心中,既有记念意义又有教育意义,好文章!

    2024-11-14 06:20:52

  • 游客

    网友:文中有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的是这样啊。这篇文章写真挚情笃,与我的感受产生了共鸣,读后颇有伤感之意

    2024-11-12 19: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