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径山维琳 苏轼 某岭海万里不死 而归宿田里 遂有不起之忧
与径山维琳苏轼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死生亦细故尔,无足道者,惟为佛为法为众生自重。本文录自《苏轼文集》卷六十一。苏轼当时在常州,已病重,半月后去世。苏轼,字子瞻,...
为什么收入高 也会债台高筑
据说在日本,有不少年收入达到800万日元的家庭,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根据日本政府2015年的“民间收入实态统计调查”数据,日本人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一整年,平均所得到的年收入为420万日元-由此可见,年收入800万日元,绝对算得上高收入。
处在这个收入阶层,大多是拥有金钱基础和赚钱能力的人。尽管如此,在这个群体中,还是有不少人面对未来无所适从、内心惴惴不安,甚至出现花费超支的倾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可以从伊斯特林悖论中,发现一些端倪。
伊斯特林悖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所提出的理论。即当人们处于贫穷,收入增加会带来幸福感。然而当年收入达到某个高度之后,就算收入再增加,幸福感也不会有所改变。
这个理论提出之后,美国的丹尼尔·卡内曼教授对美国45万人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发现,一个人的年收入在超过7.5万美元之后,随着收入提高带来的幸福感将停止增加。
由此可知,金钱的多寡和幸福感的关系,在收入达到某个高度后,就不会再相互影响了。
当你的年收入从300万日元、400万日元,逐渐增加到500万日元时,随着收入的上涨,可选择的空间也随之增加。此时,你的幸福感自然会大大地提升。你能够进入高级餐厅去消费,去购买昂贵的饰品或衣服,也可以规划一趟梦寐以求的旅程。
然而,当一个人的年收入超过700万日元之后,伴随着收入增加而产生的幸福感将开始减少。而那些不清楚多少钱对自己来说才算适量的人,就会找不到能给自己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的花钱方式。
这些人便开始纳闷儿:我这么努力工作,收入也比以前增多了,怎么心里反而感受不到幸福和满足呢?真奇怪!于是他们为了得到更多的幸福感,开始花大钱购买一些生活中不太需要或根本用不上的奢侈品。
高级轿车、名牌精品、奢华旅程……可以选购的东西目不暇接。然而,因为这些都不是他们内心所追求的正确花钱方式,所以就算花了再多钱,还是无法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满足与充实。于是有人开始把目光投向远远超过自己经济实力所能负担的消费。他们误以为只要花大钱就可以得到幸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最后以悲剧收场。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