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楼梦》版本的悬案确实不少,但是其中最大的一个悬案无疑就是所谓“靖藏本”的发现及其神秘的消失——
什么是“靖本”呢?根据当事人所掌握的情况,它应是《红楼梦》的一个早期抄本,属于脂批本系统。因为其收藏者名叫靖应鹍,故此称之曰“靖本”或“靖藏本”。靖应鹍是满族旗人,原籍辽阳。靖本《红楼梦》系他家祖传之物,但究竟是他家哪一代祖先从何处得到的,现已无从查考,成为悬案了。
这个抄本有靖家默默地埋藏了至少百年,直到1959年才被人发现,引起了社会广泛的重视。发现者名叫毛国瑶,是靖应鹍的朋友。毛国瑶于1956年考入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第二年就被错划为“右派”并于1959年遗送回浦口老家。他当时的心情十分寂寞苦闷,一天他去靖家作客并借书阅读,于无意中在书堆里发现了这部抄本《红楼梦》。自1954年全国性的《红楼梦》讨论以来,这部书的价值已为人所共知。毛国瑶又在大学中文系念了一年书,自然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初一翻阅,发现书中夹有大量批语,引起他强烈的兴趣,便将此书借回家中。
毛国瑶手中有一部有正书局石印本的《红楼梦》,他将这两种书里的批语逐一对照校阅,发现其中的批语远比“有正本”多,便随手将这些“有正本”上没有的批语逐一抄誊在纸上,后来又转录到一本横线练习簿上。这些批语多达150多条,就是目前国内外红学界广泛流传的“靖本”脂批的依据。当时毛国瑶抄这些批语纯属为了排遗心中的苦闷与寂寞,并没有什么别的意图,他本人也不太了解这些批语的价值。过了几个月,他就将书还给了靖应鹍,也将此事置诸脑后了。
一九六四年,毛国瑶偶然发现一本《文学评论》上刊有一篇俞平伯先生的文章,其中的某一论点与那抄本的某一条批语颇有关合之处,便将“靖本”及批语的情况写信告诉了著名红学家俞平伯先生。
俞先生一见此信,高兴异常,立即复信毛国瑶,告诉他这些批语“很有价值”,希望他能提供原书,一睹为快,以便函作进一步的研究。毛国瑶当即赶到靖家,告诉了他们这一情况,希望找到原书,但此书却不翼而飞了。那么书到哪里去了呢?原来,一九六一年“自然灾害”期间,靖应鹍的妻子将家中的杂物书籍卖掉了不少。但是这部书是否也夹入其中,她又完全记不得了。那么此书是否被人借走了呢?靖家的人也说不清楚。
但是,红学家们并不因此书的遗失而失去兴趣,他们纷纷写信给靖应鹍父子,一再说明此书的价值,希望他们能够找回原书。因为靖本“与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它“保存了很多不见于其他诸本的朱墨批语”;二是其正文中也有其他诸本所不同的独特异文。这样就可使我们对曹雪芹原书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能够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了解。
然而尽管红学家们大声呼吁,著文议论,写信催索,“靖本”还是踪迹全无。一时之间,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都认为这是二百年来《红楼梦》版本史上的重大发现,并热切希望能够真正找到它的下落。谁知那场“史无前例”的大动乱便在中国的大地上爆发了。靖应鹍和毛国瑶因而受到株连。被连续批斗。靖家的书籍也被子一抄而光。
一九六九年,靖应鹍全家被下放到江苏涟水农村,但是这个“靖本”《红楼梦》给他家带来的灾难并未就此结束。从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间,从北京、南京多次来人到涟水向靖应鹍追逼“靖本”下落,威胁利诱,无所不用,其极尽力。但是“靖本”确实没有了。靖家的人为了找出这本使他们倒霉的书,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把屋顶和地板都翻了个个儿,但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对任何熟人他们都分别加以询问,而且为了不致引起对方的注意,这问法也很多特别,即见面就说“你前次借去的书看完没有?”意图用这种“突然袭击”的方法寻觅出一条线索来。可是,什么方法都用尽了,靖本依然是音信杳无、石沉大海。
“四人帮”被粉碎后,靖应鹍一家终于从涟水农村回到了浦口。一九八O年,他的老伴去世了,临终之前还念念不忘靖本的下落。靖应鹍一家和毛国瑶等人真是为此书吃尽了苦头。
靖本到底到哪里去了呢?他是不是真的消失了呢?……据说八十年代初,有人在去南京的一列火车上,竟发现一位乘客在看这本书,封面上还胡乱画着“此是大毒草”字样。可惜车去人散,它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它能否找回来呢?———这只能说是一个最大悬案。
赞赏二维码

发表评论 (已有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