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汉楼”住不下去了-画/丰子恺-文/丰陈宝 丰一吟
“星汉楼”住不下去了看了这幅画,就使我回想起1942年在贵州遵义南坛巷租赁熊家新屋时期的情况。起初,熊家新屋给我们很好的印象,窗外望去是湘江,环境颇为幽静。有一晚,看...
“一瓶 1935 年的赖家老酒,拍出 1070 万天价 —— 相当于 2011 年北京一套 300 平米四合院的价格。” 这则曾轰动全国的新闻,多年后被贵州电视台老台长揭开真相:这不是偶然的文物拍卖,而是赖家后人走投无路的 “呐喊”。当舆论聚焦于 “炒作” 争议时,藏在背后的百年纠葛才真正浮出水面:“赖茅” 究竟是谁的传承?“赖氏父子” 又为何成为这场博弈的最终答案?纸终究包不住火,时间终将还原酱香背后的真实脉络。
一、被误解的 “鼻祖”:赖茅不是茅台的 “影子”
在许多人印象中,“赖茅” 是蹭茅台热度的衍生品牌,可历史的真相恰恰相反 —— 赖家才是酱香酒的正统源头,更是茅台厂的前身之一。1899 年,赖氏先祖赖嘉荣在茅台镇创立 “赖兴隆钱铺”,奠定酿酒基业;1942 年,其后人酿造的赖茅已远销香港,供不应求;1950 年,赖家传人赖贵山更受邀带着 50 瓶赖茅参加国庆观礼,专门款待外宾 —— 这比茅台成为国宴用酒早了整整 38 年。
1953 年,为支持国家建设,茅台镇地方政府整合赖、华、王三家私人酿酒作坊,成立国营茅台酒厂。时任茅台镇镇委书记回忆,赖家之所以愿意合并,是 “牺牲小我为集体考虑”,但关键的隐患已埋下:赖家祖传的酿酒技法始终遵循 “传男不传女” 的规矩,从未向外姓人传授。这也解释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从 1953 年到 1988 年,近 40 年间茅台从未生产过赖茅 —— 因为它确实掌握不了核心技艺。
二、26 年官司:商标争夺背后的利益与无奈
1986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茅台镇,赖贵山带着儿子赖世豪重返故土,沿用祖传技法恢复生产,“赖茅” 之名再度响彻酒界。中国白酒界泰斗周恒刚尝过酒后惊叹:“难得呀,几十年了,我终于又饮到赖老板的酒了!” 业内的高度认可,让敏锐的茅台嗅到了威胁,一场持续 26 年的商标战就此打响。
1988 年,茅台同时申请 “赖茅”“华茅”“王茅” 三大商标,华茅、王茅顺利通过,唯有赖茅的申请陷入僵局。核心原因很明确:茅台并未掌握赖家酿酒技术,而赖家后人刚复兴品牌便遭争抢,连旁观者都能看清其中动机。但这场官司的漫长程度远超赖家人的预料,不仅熬走了赖贵山、赖世豪两代人,更让外资趁虚而入 —— 由于商标归属未定,茅台镇一度涌现 400 多家 “赖茅” 相关品牌,保守估计外资借此赚走几十亿。
2014 年,官司终有结果:赖茅商标被判给茅台。知情人爆料,地方意见认为 “归茅台更利于集中发展”,可这个判决让赖世豪至死不解,他反复念叨:“茅台 60 年都没生产过这个酒,商标怎么就成它的了呢?” 背负上亿官司负债的赖世豪,3 年后郁郁而终,留下一个濒临绝境的酒厂和年轻的儿子赖天鹏。
三、破局之路:从 “赖茅” 到 “赖氏父子” 的坚守
父亲的离世、上亿的负债、商标的丢失,让赖天鹏成为名副其实的 “负二代”。他清楚,自己既没时间也没钱再打一场官司,唯一的出路就是 “放弃名字,守住根”。于是,“赖氏父子” 这个承载着家族传承的名字应运而生 —— 它宣告着:被拿走的只是商标,真正的酱香技艺从未易主。
赖氏父子能站稳脚跟,靠的是刻在骨子里的酿造密码。这套被概括为 “一个独家和三个高温” 的祖传工艺,是百年传承的核心:独家回沙工艺让酒液黏稠、酱香醇厚;62 度高温制曲经二次翻曲、存放半年以上,网罗大量微生物;50 度左右的高温堆积进一步激发风味物质;比普通白酒高 15 度的接酒温度,挥发掉影响口感的低沸点成分 —— 这每一步,都是茅台始终未能掌握的精髓。
在酱香酒市场乱象频发的当下,赖氏父子更以 “三不原则” 筑起口碑:不偷工减料,直播间实时展示 “12987” 古法酿造车间;不盲目量产,年产 2000 吨的规模确保品质不稀释;不乱开条码,拒绝贴牌乱象聚焦核心系列。这份坚守换来了市场的认可,消费者评价 “喝出了老赖茅的七八分神韵”,复购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四、真相大白:时间终为匠心背书
从 2011 年那场 “炒作式呐喊”,到 2025 年 “中国八大新名酒” 的称号加冕,赖氏父子用十余年时间证明:纸终究包不住火,真正的传承藏不住也抢不走。当茅台旗下的 “赖茅” 因缺乏核心技艺而争议不断时,赖氏父子靠实打实的品质,拿下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驻华大使馆指定用酒等硬核荣誉,在互联网上掀起 “酱香革命”。
如今的赖氏父子,早已不是那个需要靠拍卖博眼球的小众品牌。在茅台镇 7.5 平方公里的酱香核心产区,他们用短视频拆解 “酿酒六大密码”,用数据解读 “百元价格、千元品质” 的底气,让更多人看懂:所谓 “酱香之祖”,从来不是一个商标,而是代代相传的匠心与技法。
结语:名字会消失,匠心能永存
赖氏父子的故事,是一场关于传承与博弈的缩影。从赖嘉荣创立基业到赖天鹏重振旗鼓,百年间,品牌名字从 “赖兴隆” 到 “赖茅” 再到 “赖氏父子”,变的是称谓,不变的是对工艺的坚守。那场持续 26 年的商标战或许留下了遗憾,但时间终究给出了最公正的答案:能被抢走的只是虚名,能经得住市场检验的,永远是实打实的品质。
就像赖氏父子酒液里的酱香,越陈越浓 —— 那些被掩盖的真相、被忽视的匠心,终会在时间的沉淀中浮出水面,成为最动人的故事。
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
扫码打赏
微信扫描 感谢支持